Netflix的“社交困境”突出了这个问题,但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2020-10-08 06:06:31

Facebook对Netflix纪录片“社会困境”做出回应,称其“将实质埋葬在耸人听闻的东西中”。

该节目目前跻身Netflix澳大利亚十大排行榜,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一些媒体专家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纪录片”。

社交困境关注的是大型社交媒体公司如何通过使用鼓励用户上瘾的算法来操纵用户。它还相当准确地展示了平台如何收集个人数据,以通过广告瞄准用户-到目前为止,这些数据基本上不受监管。

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虽然Netflix的功能教育观众了解社交网络给我们的隐私和机构带来的问题,但它并没有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

在一份回应这部纪录片的声明中,Facebook否认了前Facebook和其他接受采访的大型科技公司员工在社交困境中的大部分说法。

它驳斥了这样的说法,即用户数据被用来销售广告,这些数据(或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的行为预测)代表了出售给广告商的“产品”。

“Facebook是一个广告支持的平台,这意味着销售广告可以让我们为其他所有人提供免费连接的能力,”Facebook说。

然而,这有点像说鸡肉食品对电池母鸡是免费的。不可否认,获取用户数据并将其出售给广告商,即使这些数据无法“个人识别”,也是Facebook的商业模式。

也就是说,“社会困境”有时会求助于简单化的比喻来说明社交媒体的危害。

例如,一个虚构的角色被赋予一个由幕后操作的人组成的“执行团队”,以最大化他们与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这本应是对算法的比喻,但其含义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新闻报道称,大量的人在观看了“社交困境”后,已经切断了与社交媒体的联系,或者正在从社交媒体上“休息”。

但是,尽管其中一位受访者Jaron Lanier有一本名为《删除社交账号的10个理由》的书,但纪录片并没有明确呼吁这一点。没有立即给出有用的答案。

电影制作人杰夫·奥洛夫斯基(Jeff Orlowski)似乎将“合乎道德”的平台设计框定为解毒剂。虽然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个框架是“社会困境”方法中的几个问题之一。

该项目还不加批判地依赖于对前科技高管的采访,他们显然从未意识到操纵用户谋取金钱的后果。它宣扬了硅谷的幻想,他们只是天真的天才,想要改善世界(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正如科技政策专家玛丽亚·法雷尔(Maria Farell)所建议的那样,这些退休的“挥霍无度的科技兄弟”现在已经安全地免受后果的影响,他们被视为道德权威。与此同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追究他们责任的数字权利和隐私活动人士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鉴于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真正告诉我们如何抗击潮流,作为观众,你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你可以以社交困境为线索,更多地意识到每天有多少数据被丢弃--你可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一种方法是更改你的社交媒体隐私设置,以限制(尽可能多地)网络可以从你那里收集的数据。

这将需要进入你拥有的每个社交平台的“设置”,既要限制你与之分享内容的受众,也要限制平台与之分享你的行为数据的第三方的数量。

在Facebook中,你实际上可以完全关闭“平台应用”。这限制了合作伙伴或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访问。

不幸的是,即使你在平台(特别是Facebook)上限制了你的隐私设置,他们仍然可以收集和使用你的“平台”数据。这包括你阅读的内容,“喜欢”,点击并悬停在上面。

因此,您可能希望选择限制您在这些平台上花费的时间。考虑到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并不总是实用的。但如果你想这样做,在一些移动操作系统中有专门的工具可以做到这一点。

例如,苹果的iOS已经实施了“屏幕时间”工具,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花在Facebook等应用程序上的时间。然而,一些人认为,这会让用户感觉不好,同时仍然很容易绕过限制,从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作为一名用户,你所能做的最多就是收紧你的隐私设置,限制你在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并仔细考虑是否需要每一个平台。

从长远来看,阻止个人数据流向数字平台也需要立法改革。虽然立法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可以鼓励系统性变革。

在澳大利亚,我们需要更强有力的数据隐私保护,最好是以全面立法保护的形式,比如2018年欧洲实施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GDPR旨在让社交媒体平台就范,旨在为个人提供更多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澳大利亚人还没有类似的全面保护措施,但监管机构已经取得了进展。

去年,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ustralian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完成了数字平台调查,调查了与科技平台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数据收集和隐私。

它提出了一些建议,有望导致立法改革。这些措施的重点是改进和支持消费者“同意”的定义,包括明确了解他们的数据何时以及如何在网上被跟踪。

如果我们面临的确实是一个“社会困境”,要解决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硅谷科技公司的悔恨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