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归因错误是一种认知偏差,它导致人们低估了环境情境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高估了个性性格因素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这意味着基本归因错误导致人们认为别人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比他们实际的要小,并假设这些行为比他们的个性更受他们个性的影响。
例如,基本的归因错误可能会导致一些人认为,如果某个陌生人看起来很生气,那么他们总体上肯定是一个愤怒的人,即使这个人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比如别人对他们粗鲁)而暂时生气的。
基本的归因错误会显著影响人们,包括你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所以理解它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下一篇文章中,您将了解更多有关基本归因错误的信息,并了解如何正确说明该错误。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两名研究人员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和维克多·哈里斯(Victor Harris)于1967年发表了第一项关注这一现象的研究,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基本归因错误。
在这项研究的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实验中,参与者拿到了他们认为是一名学生为政治学考试写的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古巴。一些参与者收到了一篇支持卡斯特罗的文章,另一些人收到了一篇反卡斯特罗的文章,他们都被要求判断文章作者对这个话题的真实态度。
这项实验提供了基本归因错误的证据,因为与那些阅读反卡斯特罗文章的人相比,阅读支持卡斯特罗的文章的参与者更有可能认为写文章的学生自己就是支持卡斯特罗的学生,即使他们被告知写文章的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别无选择。这些发现在后续实验中得到了重复,参与者阅读了他们认为是大学辩论这一主题的开场白的初稿。
从那时起,其他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发现了基本归因错误的证据。例如,基本归因错误的其他示例包括:
当观看电视节目的人将节目中演员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个性,而不是剧本时,他们经常表现出根本的归因错误。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人们有时会认为演员在角色中的行为反映了他们的真实个性,而不是剧本为他们规定的东西。此外,即使显示基本归因错误的人看着同一个演员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这种效果也被证明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观看的最后一个场景通常决定了他们对演员的评价。
当学生高估了老师表达愤怒的内在原因时,往往会表现出根本的归因错误。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学生认为老师生气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愤怒的人,而不是他们的环境导致老师生气。即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行为,如行为不端、故意挑衅或缺乏努力,一开始就是导致老师生气的原因,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注:“基本归因错误”一词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李·罗斯在197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直觉心理学家及其缺点:归因过程中的扭曲”的论文中首创的,罗斯在论文中根据早期研究的结果讨论了这一现象。这个术语通常缩写为“FAE”。
人们之所以会出现基本归因错误,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启发式的思维方式,是人们为了快速做出判断和决策而直观地使用的一种心理捷径。
具体地说,基本归因错误可以视为启发式的,因为假设人们的行为只基于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比起解释可能影响它的各种情景因素,并试图将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图分开,更容易、更快。因此,当人们缺乏充分考虑情境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所需的认知资源或动机时,这种偏见更有可能发生。
此外,使用这种启发式方法除了可以加快人们的评估过程,减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之外,还有其他潜在的好处。
例如,基本归因错误的一个潜在好处是,错误地假设某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不是由情景因素决定的,有时比假设相反的成本要低。从本质上说,这意味着当判断某人的行为时,假设他们的行为比实际情况更受个性的影响,而不是假设相反的情况,这往往是更可取的。
此外,其他原因也会促使人们表现出根本的归因错误。例如,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表现出这种偏见的一个潜在原因是,当他们试图理解他人的意图时,他们会自发地处理他人的精神状态,从而进行精神化。
最后,请注意,各种因素已经被证明影响人们表现出基本归因错误的可能性,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程度。这既包括与作出判断的人有关的因素,例如国籍或情绪,也包括与被判断的人有关的因素,例如他们的行为被认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与对一般归因过程的研究是一致的,研究表明,这一过程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和原因,并会受到各种情景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总体而言,人们表现出基本的归因错误,主要是因为这种思维形式是一种思维捷径,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容易地做出判断。此外,其他因素也会导致人们表现出根本的归因错误;例如,这包括这样一个事实,即高估而不是低估基于个性的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往往是可取的。
首先,简单地了解并牢记这一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少这种现象。
其次,在你注意到自己在评判某人时表现出这种现象的情况下,你可以通过积极思考类似的情况来进一步减少这种现象,因为很明显,人们受到了情景因素的强烈影响。在这样做的时候,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在类似的情况下,你是否有过类似的行为方式,然后检查你这样做的原因。
第三,你也可以试着为你所评判的人的行为想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包括情景解释。
此外,积极解释你对某人的判断背后的理由可以进一步帮助你减少你表现出基本归因错误的可能性。这既可以让你对自己的推理更负责任,也可以帮助你识别和避免一开始就导致你表现出这种偏见的心理捷径。
最后,您还可以从使用常规的去偏向技术中获益,例如放慢推理过程。特别是,你通常会从使用对类似类型的认知偏差有效的去偏见技术中受益,比如自我中心偏见和同理心差距。这包括,例如,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情况。
总而言之,为了避免根本的归因错误,你应该在判断他人时牢记这种认知偏差,并使用一些技巧,比如考虑过去的相关情况,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多重解释,解释你判断背后的理由;你也可以使用一般的去偏见技巧,比如放慢你的推理过程。
注:为了避免根本的归因错误,一个需要牢记的有用原则是汉隆剃须刀,它建议当某人做了导致负面结果的事情时,你应该避免假设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故意造成伤害的愿望,只要他们的行为有看似合理的替代解释。
如果您注意到其他人正在显示基本归因错误,您可以尝试使用您自己用来避免这种偏见的类似技术来引导他们的思维。
例如,你可以鼓励表现出这种偏见的人考虑类似的情况,因为环境因素,他们的行为类似于他们正在评判的人。同样,你可以要求表现出这种偏见的人想一想基于环境的原因,为什么问题中的人可能正在从事被评判的行为。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无意中表现出基本归因错误的人,作为一种认知偏差。然而,出于各种原因,一些人故意使用与这种偏见相似的谬误推理模式。
例如,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某个人做了一些负面的事情,一定是因为他们是一个坏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是被环境驱使这样做的,以促进其他人的基本归因错误。
要处理发生这种情况的情况,最好用相关的论点来说明逻辑问题。您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方法来演示与这种逻辑相关的问题来实现这一点,例如解释人们的行为不一定仅仅由他们的个性驱动,并通过提供支持这一主张的示例来实现这一点。
一个潜在的例外情况是,在讨论中有听众使用了这种谬误的论点,而你主要关心的是观众的意见,而不是有意使用这种论点的人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您可能会选择使用前面提到的去偏见技术来专注于消除受众成员的偏见,而不是-或者除了用这样的论点来演示逻辑问题之外。
与类似的心理现象一样,关于基本归因错误,有一些重要的警告需要考虑。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已经对人们表现出基本归因错误和相关现象的程度提出了质疑,例如归因中的行为-观察者不对称。此外,这样的研究也质疑了人们最初表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其次,重要的是要记住,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你应该预料到人们表现这一现象的确切方式会有很大的变异性,比如他们有多大程度地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
有几个心理现象经常被提到与基本归因错误有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包括:
对应偏差。对应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它导致人们根据情景因素可以解释的行为,对一个人的性格做出结论。有些人交替使用“基本归因错误”和“对应偏差”这两个术语,但这两个术语指的是两个独立但密切相关的现象。
归因中的行为者-观察者不对称。归因中的行为-观察者不对称是一种认知偏差,它导致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原因,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因素。
自私自利的偏见。自利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它通过将成功和积极行为归因于性格因素而将其归功于成功和积极行为,并通过将其归因于情景因素来否认对失败和消极行为的责任。此外,术语“自私偏见”有时被用来指任何类型的认知偏见,这种偏见是由一个人增强自尊的愿望引起的。
最终归因错误。最终的归因错误是一种认知偏差,当积极行为由外部群体的人实施时,比由内部群体的人实施时,人们更有可能将其归因于情景因素;当负面行为由外部群体的人实施时,也使人们更有可能将其归因于性格因素。而当负面行为由外部群体的人实施时,人们也更有可能将其归因于性格因素。
公正世界的偏见。公正世界偏见是一种认知偏差,使人们认为人们的行为总是会带来公平的后果,这意味着做好事的人最终会得到回报,而作恶的人最终会受到惩罚。例如,公正世界假说可能会让人认为,如果其他人经历了悲惨的不幸,那么他们一定是做了一些应得的事情。
此外,关于根本归因错误,常被提及的框架有三个:
互动论认为,当涉及到解释人类行为时,情景因素和性格因素都很重要。
大多数研究人员支持互动论,而不是支持其他框架,因为他们相信情境和性格因素在指导人类行为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基本归因错误是一种认知偏差,它导致人们低估了环境情境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高估了人格特质因素的影响。
例如,基本的归因错误可能会导致一些人认为,如果某个陌生人看起来很生气,那么他们总体上肯定是一个愤怒的人,即使这个人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比如别人对他们粗鲁)而暂时生气的。
人们表现出基本归因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假设人们的行为仅仅是由他们的个性驱动的,比试图解释可能影响它的各种情景因素更容易、更快。
为了避免根本的归因错误,在判断他人时,你应该牢记这一偏见,并使用一些技巧,比如考虑相关的过去情况,为人们的行为提出多种解释,解释你判断背后的理由;你也可以使用一般的去偏见技巧,比如放慢你的推理过程。
为了帮助他人避免基本的归因错误,您可以使用与您自己类似的技术来消除他们的思维偏见;然而,如果他们出于某种原因故意使用类似的推理模式,则可能更可取的做法是将重点放在用他们的论点来解释逻辑问题上。